商机合作
达沃斯论坛
大会介绍 最新报道 安徽概况 商务指南 徽风皖韵 安徽风光 出席贵宾
当前位置:徽商精英网 > 徽商年会 > 出席贵宾

朱建华

发布日期:2015-6-8    浏览:11019      来源: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在中国烟草的发展历程中,已有许多品牌的身影成为曾经,但也依然有诸多历久弥新的经典品牌走在探索前行的路上,愈发鲜活。“黄山”无疑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个品牌。
      作为中国烟草史上有名的“特供烟”、“礼宾烟”、“空投烟”和“海漂烟”, 诞生于1958年的“黄山”,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市场磨砺和岁月洗礼,创业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很多人不会陌生,上世纪90年代初,特制“黄山”横空出世,一鸣惊人,掀起了“石破天惊黄山潮”。此后,“一品黄山,天高云淡”名震业界、传遍大江南北,“黄山”完成了一举成“名”的第一次创业。
      进入新世纪,“黄山”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2003年以后,随着安徽烟草工商分设体制改革和5家卷烟厂先后两步重组,“黄山”品牌年产销量从2004年的16万箱迅速攀升至2011年的200万箱,成为规模排名全行业第五位的大品牌,实现了规模放“大”的第二次创业。
      而今,面对行业“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和“532”、“461”品牌发展目标的新要求,“黄山”品牌再次站到了以全面提升产品结构为主要任务的第三次创业的“起跑线”上。
      本次座谈会上,“黄山”品牌第三次创业的新规划、新品类、新架构、新产品全面公布。
      “在国家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确立了‘黄山’品牌两步走实现‘315’发展目标,到2015年‘十二五’末,实现‘黄山’品牌年销量250万箱、批发销售收入700亿元、税利300亿元;到2018年‘黄山’品牌创牌60周年,实现年销量300万箱、批发销售收入1000亿元、税利500亿元。”安徽中烟总经理朱建华介绍。
      朱建华还介绍说,安徽中烟科研人员立足皖南特色烟叶资源、历经多年潜心攻关,“黄山”品牌“焦甜香”新品类终于从梦想走进现实,其“口口满足,丝丝甜醇”的品类特点,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卷烟产品轻松感、满足感和舒适感的时代要求。
      而在会上,“黄山”品牌最新顶端产品“黄山(天都)”和中高端新产品“黄山(红方印)”闪亮登场,成为当天最夺人眼球的亮点,并引发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称赞。这正好与“黄山”品牌新架构形成了良好呼应。“在第三次创业阶段,安徽中烟将充分挖掘‘一品黄山,天高云淡’的历史资源,把‘黄山’品牌架构确立为‘天’系列和‘品’系列,从而明晰产品系列开发思路,确立产品市场定位,便于消费者进行价值区隔。”朱建华如是说。
      如果说“黄山”品牌第一次创业实现了一举成“名”,第二次创业实现了规模放“大”,第三次创业则是要推动“黄山”品牌进入行业“强”者之林。安徽中烟人就此走上了由大做强、再塑“黄山”的第三次创业之路。
创新:打造一个鲜活的“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奇秀的自然美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名扬古今中外。作为烟草行业版图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黄山”品牌与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于一体的黄山同根同名同源,使得其天生就与黄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行业资深人士曾经指出,品牌文化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活力之源。诚如此言,回首50余载的光辉历程,文化因子在“黄山”品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愈发凸显,不断为品牌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从“天下之美,莫过黄山”到“感受黄山,天下无山”,从“一品黄山,天高云淡”再到“一山一世界”,“黄山”品牌已浑然天成地与黄山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远意境融为一体,品牌文化也由“自然的黄山”向“人文的黄山”、“精神的黄山”不断升华。
      “‘黄山’品牌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式卷烟文化代表品牌,不断丰富和完善品牌文化世界,累积品牌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无形资产”。一段时间以来,这个声音在行业内外变得越来越强。
      “黄山(天都)”和“黄山(红方印)”正是安徽中烟努力打造中式卷烟文化代表品牌的最新力作。
      作为“黄山”品牌的最新顶端产品,“黄山(天都)”以“东方津巴布韦”皖南小产区生态烟叶为主要原料,以明末清初植根黄山的新安画派五大名家的画为设计元素,以名动天下的安徽玉版宣纸为包装材料,融名山、名纸、名家、名画于一身,将徽文化、品牌文化和产品有机嫁接,成就了文化传承与经典创新的完美对话。
      “这是镶嵌在烟标里的国画。”一位与会代表深有感触地称赞,“‘黄山(天都)’将雄奇变幻的黄山之景、淋漓写意的新安名画呈现于小小的烟包上而不差其神韵,堪称‘诗情画意水乳交融、包装设计别开生面、诗画烟品完美结合’。”
      而“黄山(红方印)”则传承和代表了另外一段源远流长的徽烟文化。据考证,徽州于明末清初即开始种植烟草,在清代乾隆年间,徽州烟丝作为朝廷贡品“御封红方印”,成为当时烟草界的标杆。《四库全书》总编纂、有“纪大烟袋”之称的纪晓岚在品尝后更是赞誉其为“尝遍南北,无如徽州烟草”。
      斗转星移,时光进入新世纪,安徽中烟遵照国家局领导的重要指示“对品牌的历史深度挖掘”,经过大量走访和对历史文献挖掘,终于使徽州贡烟、“御封红方印”这一段尘封的历史重焕荣光。在将“徽州贡烟”的传统文化与行业领先的科研技术完美融合后,“黄山(红方印)”与“黄山(天都)”同期上市,续写了“徽州贡烟”的辉煌。
      这些努力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广泛好评。“这几包烟是安徽中烟的大胆尝试,更是自我超越,也是行业卷烟品牌营销的一次创新——这几包烟开启了中式卷烟品牌文化营销的新起点。”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寄语要“着力增强‘黄山’产品的文化含量、精心提升品牌形象的文化底蕴、聚焦突破市场营销的文化传播、广泛形成‘黄山’品牌的文化认同”。
      国家局副局长李克明亦指出:“安徽中烟在品牌技术创新和品牌文化的挖掘上下了大功夫。这次座谈会上所推出的‘黄山(天都)’、‘黄山(红方印)’,不论是在价位选择、消费定位,还是在品牌的内外在质量上,都是近两年来具有强烈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产品。”
创未来:厚积薄发 乘势突围
      当前,行业呈现出重点骨干品牌加速发展、高端品牌强劲增长、竞争日益加剧的新特点,不少品牌纷纷调高规划目标,“更大对更大、更强对更强、更快对更快”的竞争态势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
      面对日益升级的未来竞争,“黄山”品牌历经多年潜心蓄势,其与生俱来、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再次被激发,正厚积薄发、乘势突围,一股轰轰烈烈的第三次创业热潮已迅速蔓延至安徽中烟的每一个角落。
      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思变图强的“黄山”已经做好了蓄势破发的充分准备,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着名副其实的行业强势知名品牌、向着“532”、“461”的更高目标昂首迈进。
 
“黄山”品牌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再塑“黄山”,市场营销一马当先。2012年,安徽中烟创立“一品”服务品牌,倡导“真诚、周到、创共赢”的服务理念。在安徽中烟人看来,“一品”服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沟通着自然景观与产品文化,表达着安徽中烟用品质塑造品牌、向客户提供高品位服务、诚信感恩的服务承诺。与此同时,创新营销多管齐下,“幸福营销、责任营销”等丰富多彩的主题营销活动,为营销注入创新元素;“一山一世界”理念演绎出的“一家一席谈”等文化宣传活动使品牌理念传播更添活力。200万箱的市场份额、100%的全国省级市场覆盖率、97%的地市级市场覆盖率、始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存销比亦奠定了“黄山”品牌突破的市场基础。
      再塑“黄山”,技术装备夯实基础。近年来,在国家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徽中烟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实施“黄山”精品线、造纸法薄片线以及基层卷烟厂的基建技改项目,制造装备实力有了质的突破。其中,总投资21亿元的“黄山”精品生产线项目专为“黄山”品牌量身定制,实施了多项工艺创新,将承担“黄山”品牌中高端产品的大部分生产任务,对提升“黄山”产品内在品质、重塑“黄山”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再塑“黄山”,科技创新引领未来。技术创新是品牌发展的源泉,安徽中烟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促进科技创新,组建了一支极具实力的科研团队,先后主持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其牵头承担的《卷烟保润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更是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天然中融入科技,在传承中孕育创新,成功构建了“焦甜香”新品类,锻造了“黄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口口满足、丝丝甜醇”的风格特色充分体现了轻松、舒适、满足的消费诉求。通过整合技术资源,提升产品研发水平,积极推进技术应用,成功研制出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鲜明特色的新产品。本次座谈会上亮相的、引领“黄山”品牌最高价值的“黄山(天都)”,见证徽烟辉煌的“黄山(红方印)”以及高质低价、物超所值的“黄山(中国松)”等,充分展示了其自主创新能力。
      再塑“黄山”多措并举、齐头并进:基础管理推陈出新,呈现了规范、民主、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原料保障支撑有力,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已达44个;队伍建设活力彰显,凝聚了全员创业意志,干部职工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焕发出蓬勃的创业激情……
      一山一世界,悠然品“黄山”。我们欣喜地看到,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的安徽中烟人迈开了创业的步伐,一个鲜活的“黄山”新世界正在从梦想走进现实。

 

 

格力万人空巷抢格力
老乡鸡1000

头版头条

王灯明副厅长赴省外办对接2024...
1月4日上午,副厅长王灯明一行赴省外办对接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相关工作。省外办副主任杨小琳,二级巡视员胡健以及经济处、港澳处、礼宾处等相...[查看全文]

奥巴马

奥巴马

杨元庆

杨元庆